【广州日报】以色列顶级教授来穗行医 短短一月能用普通话出诊

2015-09-23

近一年来已有46位外籍医生到穗短期执业

  文/广州日报记者任珊珊 通讯员李绍斌、彭福祥 

  图/广州日报记者乔军伟 

  近一个月来,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炎症性肠病中心(IBD)治疗的病人惊奇地发现,在出诊、查房、做内镜检查的医生中多了一个“洋面孔”,他正是该院引进的以色列医学教授Shomron Ben-Horin。作为以色列最大医院、Sheba医学中心炎症性肠病部门的负责人和特拉维夫大学医学院教授,今后一年,46岁的Ben-Horin将以特聘教授的身份在中山一院全职执业。

  中山一院副院长陈旻湖教授昨天表示,Ben-Horin教授已办理在华行医执照,计划执业一年。他的太太Anat是以色列著名听力学家,目前在该院康复科从事语言听力康复临床与研究工作。

  西方顶尖专家现身广州医院

  广州日报记者获悉,近年来,病人到广州各大医院就诊时,经常能撞见外籍医生。不过,这些来华交流进修的多为亚非拉国家医生,且多为一年以内的短期逗留。据广州市卫计委网站公布的数据,2013年至2014年度,有42位外籍医生获得来华短期(一年以内)行医许可,可依法在穗行医,而2014年至2015年度最新数据则显示,有46位外籍医生获得来华短期行医资格,其中也只有不多的几位来自美国、加拿大、荷兰等发达国家,而像Ben-Horin教授这样计划在穗长期工作的西方顶尖专家更是非常罕见。

  据陈旻湖介绍,欧洲高水平医院为医生提供学术 “gap year”(间隔年),要求医生利用这段时间进行访学、“充电”。作为以色列的顶级消化内科专家,Ben-Horin教授谢绝美国、加拿大医疗机构的高薪聘请,选择来华工作,是相中了广州的医学实力及宜居环境。

  为两国医学界合作找机会

  作为享有学术盛誉的欧洲炎症性肠病(IBD)学会官方杂志J Crohn's & Colitis的副主编以及全球多家消化病学顶尖杂志的审稿人,Ben-Horin 注意到,近20年间,来自中国的论文投稿数量越来越多,水平也在不断提升。“中国医生对医学的创新研究很有热情,而美国医生似乎更看重治病赚钱,”他开玩笑说,这激起了自己的好奇,希望了解突飞猛进中的中国医学界,为两国医学界合作寻找机会。 

  同时,他也在和香港、希腊的同行一起研究如何将中药和西医的优势相结合,初步得出了“姜黄素对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有一定疗效”的结论,论文已经发表在学术期刊上,但这一结论还需要得到大型临床研究的进一步证实。 

  IBD过去在中国是罕见病,而如今,国内病人越来越多。“中国病人的症状与以色列病人不同,这里合并有肠结核的患者非常多,而我在以色列几乎没有看到过。” Ben-Horin教授说,到中山一院工作一个月后,他最深的感触是“广州的医疗水平相当高,这里的同事完全胜任到欧洲医疗机构工作。” 

  洋教授在广州:

  上微信 用淘宝 叫专车 样样行

  “在这里,工作量是以色列的两倍。”Ben-Horin说,平时他与陈旻湖教授合作出诊,时间非常紧张。周一下午,医院内镜中心进行IBD患者内镜操作;周二全天,IBD门诊工作;周三上午,住院患者查房与病例讨论;周三下午IBD多学科会诊;周四下午,沙龙;周五下午,研究生课题讨论会。此外,他和中国同事一同开展了多项临床研究工作,举行了3次专题沙龙,并参与国内的学术会议。

  在以色列,Ben-Horin通常要花近半小时的时间来诊断IBD病人。到了广州,出专家门诊时接诊的病人数量是他在以色列时的两倍,分配给每个病人的出诊时间只有10~15分钟,而病人在普通门诊甚至只能和医生接触5分钟,这个巨大的反差让他非常吃惊。

  “哪里痛?关节痛吗?好了吗?”短短一个月内,Ben-Horin已经能够用简单的普通话出诊,出色的学习能力令中国同事刮目相看。速成汉语的秘诀在于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,上面用拼音和英语写着常用的医学用语。他甚至学会了在人们称赞他“帅”时,谦虚地回应“哪里哪里”。

  在中国同事的帮助下,他用起了微信,上淘宝购物和用打车APP叫专车。“这是我第二次来到广州,第一次是旅游,我对广州印象很好。这里的冬天很温暖,四处鲜花盛开,就像在以色列一样。” Ben-Horin说,太太以及随他来穗读书的三个孩子也非常喜欢广州的生活,尤其是美味的粤菜。“如果有可能,我愿意在广州工作得更久一些。” 

 

http://gzdaily.dayoo.com/html/2015-09/18/content_3011503.htm